官方商城
爱游戏app官方网站爱游戏app官方网站

关于充电宝安全携带上机你应该做些什么?

发布日期:2024-03-27 02:04:59作者:爱游戏app官方网站

  昨天,从南京至厦门的东航MU2809航班,在飞行中旅客充电宝发生自燃,后航班返航,无人员受伤或死亡。返航后,东航更换了飞机重新执飞该航线。

  经初步了解,系旅客所贴身携带的充电宝自燃并着火,事发时充电宝未在使用状态,机场安检部门经调查发现,旅客所携带的充电宝额定容量40.7WH,符合旅客乘机携带锂电池的相关规定,机场安检对该旅客的安全检查也均符合局方规章要求。

  锂是极不稳定的金属,含锂的电池或者充电宝在摩擦或者碰撞中很容易产生高温、火花。如果将锂电池直接放入行李中托运,行李在狭小的货舱空间容易受到挤压和碰撞,锂电池易发生自燃。锂电池一旦起火,目前常用的液态灭火器也束手无策,只能起到隔离火势的作用,等到锂全都消耗,火势才能熄灭。所以国际民航组织一直规定“锂电池应该作为手提行李且要做好保护措施携带登机”,而充电宝相当于超大容量的锂电池,更易对飞行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各航空公司都是禁止托运的。

  前几天我也讲过,锂电池运输属于危险品的范畴,根据国际民航组织《TI》、国际航协《DGR》,以及中国民航的要求, 锂电池必须作为手提行李 贴身携带 ,严禁托运!

  一块小小的充电宝,如果在高空中、在货舱里起火爆炸,纵然货舱中有自动灭火装置,但其后果也有极大概率是灾难性的。

  所幸,在近些年里,由于世界各地机场安检部门的严格检查,已经很久没有旅客的充电宝混入托运行李中了,但依然有不少旅客给我们留言反映,在很多机场,如果在登机口托运大件行李,旅客只会被询问行李内是否有无充电宝,并无安保检查举措,存在一定风险,还是希望航司和机场针对这件事有一个足够安全的举措。

  还有网友私信询问:如果旅客把行李托运了,人却不上飞机,这样岂不是很危险?其实这一点倒不需要过多的担心,根据民航局的安全规定,必须做到行李随人,如果旅客已经办理了托运行李,登机时却找不到人,我们翻遍整个货舱也会把他的行李找出来卸下去。(这实际上也是很多航班延误的原因,翻行李费时费力)

  充电宝,哪怕没再次出现在货舱,仅是在客舱,其实也并非一劳永逸。去年2月份,南航的某广州至上海虹桥的航班上,在旅客登机过程中,一名旅客所携行李在行李架内冒烟并出现明火,机组配合消防和公安部门及时进行处置,未造成进一步损害。

  不仅仅是在我们国内,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小小的充电宝都给民航业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去年 俄罗斯航空一架从莫斯科飞往伏尔加格勒的A320客机在降落后不久机舱内突然冒烟并伴有火光。乘务员随后用灭火器和水将火熄灭。因客舱充满烟雾,机组立即组织153名旅客紧急撤离,翼上滑梯被释放。事后调查是一名中国乘客充电宝起火造成。

  2015年5月2日,沙特阿拉伯航空一航班在上客过程中,一名旅客放在钱包中的充电宝自燃冒烟,机组人员连续使用4个机上灭火器将自燃冒烟的充电宝扑灭。 在处置过程中,由于充电宝自燃并释放出刺激性气味,造成机上地毯局部烧焦和部分机组人员身体不适,航班最终取消。

  其实,在我们现在日常乘坐航班、或者执行航班时,我们都能亲眼看到已然有很多旅客存在侥幸心理,漠视安全规定,特别是当国内民航空中手机解禁后,个别旅客在飞机上偷偷使用充电宝给手机充电,或携带“三无”充电宝企图混过安检的行为屡见不鲜,给自己和其他乘客带来安全隐患。

  更关键的是,我们的乘务人员在从事工作时,不可能监控到所有旅客的行为,如果你作为一名普通旅客,发现身边的人正在使用充电宝,你有没有勇气制止这种行为?或者向我们的工作人员举报?

  很奇妙,大部分旅客都会做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之前我在执行航班时,坐在旅客座位上听着后面两位旅客从陌生到熟识,还相约了落地加微信,待我起身扫了一眼,其中一位正在用充电宝给手机充电,两人西装革履,聊的快意盎然。

  其实我们的规定,包括我现在所讲,并不是说你在飞机上使用充电宝一定会发生危险,但是,充电宝本就不稳定,飞机客舱的环境又特殊,在这种情况下,你的使用会极大的提升发生危险的概率,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成年人不可能不懂。

  这不是危言耸听,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 2014年4月8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一位男乘客在过安检时,箱子内突然冒出白烟,经过检查后是充电宝爆炸。

  2014年6月2日,南航CZ6917次航班滑行准备起飞时,一旅客携带的充电宝在客舱行李架上突然冒烟起火。

  2014年7月29日,海航HU7364次航班起飞后,一旅客用充电宝给手机充电时发生爆炸。

  2015年5月30日,一架海口飞深圳的航班在飞行过程中,一名旅客携带的充电宝在行李架中冒烟;5月12日,一架哈尔滨飞厦门的航班在厦门机场进近时,一名旅客的充电宝发热冒烟。

  2017年2月18日,从哈尔滨起飞前往日本名古屋的航班在起飞半小时后,行李架上的行李突然冒烟。后经查明是旅客的充电宝放在包内,且仍在给电子科技类产品充电,导致充电宝自燃。2017年7月31日,南航CZ6163 航班(北京-杭州)在滑行过程中,一名旅客的充电宝发生冒烟。

  有时候,图便宜的后果可能会害人害己。一些路边摊的东西,或网上一些不知名的“三无”产品绝对不能觉得样子好看价格实惠就买回来用,买充电宝时必须确保上面有清晰、全面的标识,有CCC\CE\FCC\RoHS等认证,没有质量保障的充电宝,就是你身边的定时炸弹。

  根据民航相关规定,额定能量小于100Wh的充电宝可带上飞机,超过100Wh,小于160Wh的充电宝经航空公司批准后可以带上飞机。按公式计算,100Wh的充电宝指的大约就是20000毫安的充电宝,160Wh的充电宝大约在32000毫安。也就是说,超过32000毫安的就不要考虑了,但20000毫安到32000毫安的充电宝要报经航空公司批准,所以还是推荐大家买20000毫安以内的充电宝。

  使用时不要长时间充电,充电前要估计好时间,充电时尽量选用原配充电头,或用参数一致的充电头、充电线、适配器;充电宝要放在通风、干燥的环境下,不要在过热、潮湿的环境中使用和保存,例如和热水瓶放在一起;往飞机行李架放置时注意别用粗暴的方式对它进行施压,重压、摔、强烈震动会造成短路,如果充电宝不慎掉进座椅间夹缝中,特别是在有电动座椅的头等舱公务舱,绝对不能试图收回或放倒座椅靠背,避免在收放过程中挤压损坏充电宝,要及时通知乘务员帮忙取出;在随身行李内放置要避免和行李中的钥匙等各类金属物件接触,避免引起短路。

  发现任何位置冒烟,都要拿出你上小学给老师打小报告的那股劲,按呼唤铃也好,喊也好,总之第一时间告知乘务员,以便机组及时判断情况,开展应急处置。如果知道冒烟起火位置有充电宝,要及时说明情况,以便乘务组按照锂电池失火程序实施处置。

  靠近冒烟位置的乘客要立即远离事发地,避免充电宝爆炸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如果飞机在空中,要保持镇静,避免旅客恐慌突然大面积纵向转移造成飞机失去平衡。

  机上可用的应急设备有灭火瓶,防护式呼吸保护设施(PBE)、防火手套等。除此之外,如矿泉水、碳酸饮料、茶水、咖啡、果汁等不可燃液体可拿来浇在冒烟充电宝上实施灭火和冷却处置;湿毛毯、湿枕头等可拿来防止火源周围的物品被引燃和火势蔓延;机供品箱、冰桶、垃圾箱、餐车可当作冷却或移动相关物品的容器;湿毛巾可当作隔热防护用品等。

  如果你发现身边的充电宝突然冒烟,乘务组还没过来,而你的手中恰巧有一杯橙汁或一瓶矿泉水,别犹豫,直接倒上去就对了,顺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把身边旅客手中的饮料也拿来浇上,放心他们不会因为少喝一口橙汁就投诉你。浇完水后赶紧离开现场,别忘马上向乘务组报告,你的及时行动可能已经避免了一场重大火灾。

  每一名机组人员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在关键时刻当然要依靠他们。就算你第一时间用手中饮料浇灭了充电宝冒的烟,由于锂还没有完全消耗光,内部可能会继续燃烧,所做的隔离措施并不一定能避免其二次起火乃至爆炸。机组人员通常会采取专门的处置方法,将充电宝放置到盛满水的冰桶、垃圾箱或其它容器里进行冷却隔离,并从始至终保持监控。

  不过,在机组人员的数量或力量不足以顺利实施应急处置时,机组人员会考虑挑选机上其他适合的人员作为援助者,协助机组完成相关处置工作。援助者一般会考虑选择航空公司雇员、军人、警察或其他身体健康情况适宜的旅客。

  如果你接受过类似训练,有能力胜任援助者,可以自告奋勇,经机组人员同意后,你能帮助机组人员搬运物品,协助机组安抚其他旅客,协助维持客舱秩序,为受伤乘客提供医疗救助,等等。如果在客舱里充满烟雾,你还能帮助机组为旅客发放湿毛巾或指导身边旅客用袖口捂住口鼻;如果落地后需要立即撤离,你又恰巧坐在应急出口,可以第一时间打开应急舱门,协助机组组织旅客从应急滑梯撤离飞机。关键时刻,你见义勇为挺身而出的举动一定会让航班上的空乘小仙女们对你刮目相看~

  如果你是当事人或目击者,当空警安全员或机场公安进行调查取证时,请积极努力配合,如实说明情况,协助公安机关做好笔录,提供证据。如果火情造成自己财物损失或身体伤害,也要及时向航空公司和警方说明,以便于有关部门开展善后工作,以及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不论你是否遇到过机上充电宝起火事件,本文这么多干货相信你还要消化一段时间,赶紧收藏并转发给你的亲友,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知识,可能就会避免很多很多起飞机上充电宝引起的安全隐患。

  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属于原本的作者所有。但因转载众多,或无法确认真正原始作者,故仅标明转载来源,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